第九十二章 冷静异常
岭茂城,城主杨喜正站在城墙头上眺望远方,身后的这座城曾隶属于齐国,可是经由一战之后,被李国夺了去。
自那以后,坐落在两国交界之处的岭茂城,便是齐李两国互通商旅,来往商谈的优先选择。
不过说到底,这里现在是李国的地盘,自然于李国而言是更有利的。
便是如此,齐国对此地虎视眈眈已久。
奈何齐李两国好不容易签订了休战文书,若是一方没有因由开战,则要受到万千百姓的唾弃。故而,齐国一直寻不到合适的机会抢回城池,但平日里小打小闹也是少不了的。
本就如同在波浪中行进的浮萍一般晃晃荡荡,如今更是陷入了水生火热之中。
说是就尤策行刺公主一事追讨齐国,而齐国也表示对此并不知情,希望能同李国一起通过审讯尤策揪出叛徒,到时候定会给李国一个交代。
可实际上,这又怎么不算是一个开战的好借口呢?
无论是李国还是齐国,统治者们显然是面和心不和,摇摇欲坠的休战文书,终有一天会被撕破。
杨喜作为一个战时投诚的城主,在齐国看来,是为叛徒,在李国看来,是没有骨气的小人一枚。
但在岭茂城百姓的眼中,他却是保护了整座城池不受战争屠戮的功臣,正是因为他及时投诚,诸多百姓才幸免于难,跟着整座城池一同被纳入李国的麾下。
经过几年的磨合,城中百姓已是齐李参半,有不少李国百姓在此安了家,也成为了岭茂城的百姓,成为了受他庇护的百姓。
他不在乎他人如何议论自己,只知道他要做的事始终都是守护这座城池,保护城中的百姓。
看着城墙下高马之上的齐止,他连连叹息,只能默默祈祷能平安度过这一劫。
齐止带了两队人马,并不多,不及城中驻扎的十分之一,杨喜给他开了城门,迎他进来。
城中的百姓好奇地探头探脑,有几个上了年纪的,在岭茂城待的最久的人发出了惊呼,他们是见过齐止的。
当初,齐止还是薛止,还被绑在城墙头,被齐国的将领拿剑横在颈间,一副受尽折磨的样子。
今夕,他身着华服锦衣,坐在高高的黑马上,身后又有一群带刀侍卫护着,风光无限。
百姓们议论纷纭,弄了半天才搞清楚,原来齐止正是薛止,他没有死,死的是薛止这个身份,他真正的身份是勇平侯长子。
得知他曾当过细作,城中那些李国的百姓和士兵都对其嗤之以鼻。
齐止当细作的事也因此被传开。
还没到岭茂城,李可就听到了这个消息。
他一脸不可置信地找到封之颖,想从她嘴里听到这些都是谣传的话,却不想她沉吟良久,说出来的话竟是:“这件事,大抵是真的。”
耳中轰鸣,李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他呆立在原地,手上还揪着驿站的小二,消息就是从这个小二口中传来的。
刚被他一副凶神恶煞的样貌凶过,小二缩着脖子瑟瑟发抖,以为自己要被胖揍一顿,没成想李可竟松了手,愣怔之后,他反应过来,赶紧脚底抹油,溜到伙房去。
封之颖将肖楚生给她的那封信拿出来,让李可看,一面是从岭茂城传出的消息,一面是曾经军营中可靠的军师的指认,就算李可再不敢信,也知道这定是事实。
他默然转身离去,没有嘶吼,只安静地呆在房中,看样子并没有任何异常,唯有从那双止不住轻颤的手能瞧出他心中蓬勃汹涌的怒气。
齐止是细作,那么当初与他一同被绑起来的韩越,也是被他算计而落入敌军的圈套被抓起来的。
韩越是李可最要好的兄弟,这仇他必须得报。坐在房中,他蓦地想通了封之颖为何要跟着陈令辉一块来,不用她说出来,他也知道了,她亦是要找齐止说个明白。
想报仇的心思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他整宿都未曾合上眼,以为还要等到岭茂城才能动手,万万没想到,机会竟然提前到来了。
他睡不着,老早就起身走出房门,准备到外头吹吹风,却看到封之颖门缝中被塞了一个信封。
也就是他无事四处张望,再加上眼尖,才发现了那个只露出一个角的信封。
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取下,看到信封外头空无一字,他心里打鼓,猜测信封的来历,手不自觉将其捏紧。
在这个时候会以这种方式将一个信封藏在封之颖门缝中的,会是何人所为?
朝封之颖房门看了看,他还是决定先打开来瞧瞧,果然,他印证了自己的猜测。
信中写着:“蒙旧时恩情,从不曾忘,只求当面聊表歉意。明日辰时,邀卿于岭茂城城外松林相见,望卿能念及旧情,前来赴约。”
落款写着“薛止”两个大字,映在李可眼中十分刺眼。
信被他捏紧攥在手中成了一个纸团,然后藏入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