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
长治十八年的春天,在整整两年或真或假的传闻中,太子妃的人选终于定了下来,乃尚书左仆射宋峤之嫡长孙女宋珞。
因太史令一职多年形同虚设未有授命,尚书左右仆射位高权重,执相国令。
宋峤知天命之年,三年前出任尚书左仆射,不出意外的话,在他致仕之前,这个位子并不会换人。
太子妃乃东宫女主人,乃将来的一国之母,人选是万万不可草率的。
从惊魄十六岁开始,皇后就在物色各家贵女,不求太子妃给惊魄带来多大的助力,但是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给他拖后腿的。
自惊魄十五岁之后,长安城中将目光放在太子妃身上的家族就络绎不绝。
惊魄这个太子位看着十分的稳当,那么太子妃的风险就低,想博一把皇亲国戚的人自然不少。
皇帝对惊魄选妃一事也十分关注,惊魄毕竟是他的长子,他也到了不惑之年,乐意得见皇室开枝散叶。
皇后知道各方都在盯着太子选妃,但是还是顶住压力,给了惊魄一整年,去挑选他自己认为合适的太子妃。
就像皇后之前想的那样,哪怕是皇室夫妻也是夫妻,两个人能浓情蜜意更好,若是不能,便是当像她和皇帝这样,能选个能互惠互利自己能过的下去的合作伙伴也不错。
惊魄刚开始没什么想法,只说婚姻大事由父母做决定就好,一年过后也还是这个说法。
后来皇后着手准备的时候将一些初步看中的人选请到宫里的时候远远的让惊魄看了一眼,之后私下里问惊魄的想法,惊魄思考了一下,说:“宋氏女可堪重任。”
皇后回想了下宋氏女的模样:大气端庄,举止有度,落落大方,气质出众。
宋家阖族之力教养出的嫡长女,可堪皇妃,最次也是要入大族做宗妇的,皇后本来心中也是稍微属意她的。
宋氏女本来就是皇后认可的人选之一,不然也不会将人请进宫来相看了。
于是在得到惊魄的准话之后,皇后便去找了皇帝。
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是太子妃之位,若是皇帝不允,莫说惊魄,连皇后都没有办法。
皇后提人选的时候颇为谨慎,未提宋氏女乃惊魄亲自看中,只说自己综合比较,唯有宋氏女最为合适。
尚书左仆射的地位重要,可以说是文武百官之首,这般娘家助力,皇帝可能会忧心东宫权势过盛?
皇帝看到人选的时候倒是迟疑了一下。
他倒是没想到皇后能选中宋氏女,他以为皇后会偏好成家女或者萧家女,刚好可以借此让萧家重回帝都。
至于皇后所担心的忌惮之事,皇帝看到人选的时候心里的确闪过了一点。
但是他也很清楚,惊魄是太子,不说皇后如何选儿媳的,就皇帝自己,也不可能选一个五品小官的女儿去配他文韬武略的嫡长子。
太子妃人品才华先不提,无论如何其娘家地位是绝对不可能低的,不是尚书左仆射也会是其他权臣。
宋氏女乃内宅女眷,皇帝自然不可能有太多了解,只是大概记得颇为端庄大气,堪配太子。
于是他让皇后先回去,派了人仔细去打听了宋氏女的人品才华各式行径,皆得到了颇为正面的反馈。
在惊魄的婚事上,他也的确下了一番狠功夫。
于是在经过皇帝一番暗地里的考察后,三月底,封宋氏女为东宫太子妃的圣旨就下到了尚书左仆射府。
此等大事,宣旨之人定然乃总管太监田培源本人,皇后后来私下里同他打听了下宋氏女接圣旨时是何等表现。
帝后相敬如宾,夫妻一体,田培源自然不会在此等事情上瞒着皇后:“宋小姐神情自若,颇为淡定,只从容接过圣旨,老奴倒是看不出有其他神色。”
宠辱不惊,不以物喜,倒是个沉得住气的。
也好,太子妃一位,也不是一个过于情绪化的人能当的。
这般能控制好自己的人,哪怕同太子并无多么深刻的感情,从小收到的教育和身上的责任感也不允许她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封太子妃的圣旨一下,这一场事便尘埃落定了,有些家族虽然不忿,但是宋氏女家世人品都摆在那里,的确非常合适。
接下来太史局宗正寺礼部内务府齐齐上阵,六礼一样样走,婚期定在了长治二十年的正月,在太子正式加冠之后便举办仪式。
皇室婚礼奢华繁复,各式礼节更是数不胜数,准备期限向来以年计。
太子乃国之储君,其娶妻仪式则更加繁杂,一年多的时间差不多,刚好也能赶上他二十加冠。
也需要给一段时间让宋家准备,虽然这般大族之女,基本上从养的住了之后开始家中母亲便会着手给她们准备嫁妆。
但是如今她要嫁的是皇家太子,虽然也是嫁娶之事,但是君臣有别,从嫁妆到陪嫁之人,通通要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