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 章
次日,谢言欢包下府城最大的酒楼,邀请了城中所有有名有姓的家族主事人到此一聚。
所有受邀的家族,但凡家主在府城的都来了,家主不在的,也来了能主事的。
乱世之中,手里有兵的人才是老大,没有哪家会在这个时候脑子不清醒拂了大将军府的面子。
魏云裳做为这个主意的提出者自然也到场了,她还准备今天当一回托来着。
小平安听说她今天要来参加捐款会议,收拾了一番自己的小金库,抱着一个小箱子也要一起。
魏云裳想了想便同意了,她觉得不该打击孩子的善心,也可以顺便带他多见见人,省得天天两点一线地跑,回头养成怕生内向的性格。
甚少和这么多陌生人同处一室的小平安端端正正地坐在魏云裳身边,略有些紧张地板着一张小脸,越发可爱。
知月知星站在母子俩身后,身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大一小两个木箱。
人到齐了,坐在二楼正中主位上的谢言欢站了起来。
“多谢各位拨冗前来,废话我也不多说了,相信大家都知道,如今京城沦陷,藩王们各自为政,如今更是已有几位藩王在封地登基称帝,旸朝名存实亡。”
“沧溟郡乃边疆大郡,外有异族伺机而动,内有叛军虎视眈眈,谢家军时刻警惕丝毫不敢松懈,以期保证沧溟郡上下百姓之安危。”
“然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今旸朝各地战乱不断,民生煎熬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活命甚至不惜跋涉千里来到沧溟郡。同为旸朝子民,我等岂能坐视不理。”
“流民成千上万,非一人之力可以安置,大将军府已经下达命令至各县,安顿好了一部分。然而还有一部分无法安置,即将到达府城。”
“此事大将军府自然责无旁贷。然而谢家军十万之众,没有了朝廷粮草供应,大将军府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坐各位都是我沧溟郡的世家大族,值此危机关头,希望各家族大义相助,助我沧溟郡度过此难关!”
谢言欢说完后,一楼二楼的人纷纷交头接耳,现场一时显得有些嘈杂混乱。
他并未介意,任由他们议论。片刻后,在沧溟郡地位仅次于谢家的李家族长率先发言。
“谢家大义,我等也愿略尽绵力。我李家在城外有数顷良田,可收容二百流民。”
其他家族也纷纷发言,愿意收留流民。然而人数加起来,相对于源源不断的流民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
谢言欢与魏云裳对视一眼,事情果然如义妹所料,幸好他们昨日已商量好对策,否则今日怕是要无功而返。
等坐在人等都表态之后谢言欢抬手示意,众人纷纷安静下来。
他先是郑重行了一礼谢过众人,随后才道:“大家愿意收留流民固然是好事,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况且战争一日不息流民怕是一日不止,总不能回回都要大家收留。”
“故而我们想了个办法——以钱粮雇佣流民,在城外择一处无主荒地建个新镇,收纳流民。开荒种地。如此一来,流民便有了安身之所。”
“只是此事需要的钱粮太过庞大,非一家之力可以做到,还需要在坐各位慷慨解囊!”
各家主面面相觑,合着谢家打着这种主意呢!
每逢乱世本就是他们世家大肆收拢奴仆的好时候,这是既要他们出钱出粮,又不给他们人,这不是让他们人财两空么?
奈何谢家手握兵权,如今朝廷没了,他们若是一毛不拔,就怕明天就被兵围了府门……
相熟的家主们眼神乱飞,悄悄商量好一个大概的数字,准备咬咬牙捐一些,免得成了杀鸡儆猴里的鸡。
谢言欢环视了一圈众生百态,无声地叹了口气,才将功德碑的事情慢慢道来。
“……功德碑届时便立在新镇镇口,采用可千年不朽的青山石雕刻,以供后人瞻仰,让后人永远铭记各族为我沧溟郡所做之贡献。”
原本沉闷的气氛忽然热烈起来,各家主面面相觑,明知这是谢家的阳谋,偏偏他们却拒绝不了。
青山石虽然贵重却不稀罕,他们想要随时买得到。但是立碑却不是说立就能立的。
若没有个合适的由头随便给自家立碑,传扬出去必会被人嘲笑为沽名钓誉,有损家族名声。
若是谢家出面立碑,自然合情合理也更有威信。此等大事,之后必然会写入地方志,说不定还能写入史书,若是能碑上留名,也算是名留青史了!
可是谢言欢说了,石碑就那么大,之后会按捐赠钱粮之多少排名,从多到少依次往下排,直到两面都刻满为止。
也就是说,若是捐得少,排名太靠后,说不定就没办法上碑了!
原本交头接耳的家主们想明白后,顿时正襟危坐,看向其他人的目光都带上了一丝警惕。
谁都不能阻止他们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