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 东吴其三
团。” 如此这般,我们破案了,孙权喜欢热烈的,尤其喜欢能纵火的。】 孙权:??? 他什时候喜欢热烈的了? 好,但是他至少知道了,他的第位都督是谁了。 陆逊。 孙权暗自在心里头将这个名字盘桓了几圈,却还是按下不表。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孙权自己跟陆逊说的,他说公瑾雄烈,那他又喜欢公瑾,由此可以推出,他喜欢雄烈的。逻辑通。】 孙权:……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为什感觉自己甚至有点被说服了呢。 这不合。 天幕惯会蛊惑人心。 【但陆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反而是那个流传甚广的替身梗。 据说是孙权将陆逊看成了白月光周瑜的替身。没办,要素含量过多。两个人都是世家子弟,扬名之战全靠纵火。周瑜第二的梗便也深入人心。】 已经痛失了三位都督的孙权向陆逊表示:“孤从未有过此意,伯言跟公瑾从个性到爱好,都没什相似之处。” 他是个清醒之人,才不会玩这种替身梗,没意思。 也没必要。 【当然,这背后也有孙权本人的推波助澜。他在向陆逊评价自己曾经的三位都督之时,表示,公瑾大才,邈焉难继,君今继之。 这什意思?这不就是让他往周瑜的方向上努嘛。】 孙权:??? 他不是这个意思吧。 他这好像是在夸奖伯言,鼓励伯言为他所用吧。 他才没有推波助澜! 【据说,是夷陵的那场大火让孙权想了当年的赤壁大火,所以陆逊正式走进了孙权政权的核心圈。虽然这说也没什大问题,但其早在之前,吕蒙便已经向孙权推荐过陆逊,而陆逊也早就已经在江东崭露头角了。 只是夷陵的大火让孙权看到了陆逊之大才,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已。】 孙权先是被天幕前半句雷的外焦里嫩,但看在后为他解释了的份上,他就不再追究了吧。 没错,当时他确是在朱然跟陆逊之中难以决定,最终也是靠夷陵之战才帮他下定了决心。 【虽然他们的初遇并不好,但是他们也曾有过君臣相携并肩的好时光。孙权给予了陆逊极大的信任,在蜀吴二次结盟后,孙权甚至将自己的玺印给了一份给陆逊。 并且每次与诸葛亮通信,都会先寄给陆逊看,如果陆逊觉得哪里不妥,可直接删改之后重新安上印寄出。 这在整个三国,也是十分炸裂的存在。 我相信,至少在那个时候,孙权对于陆逊的信任是亲密无间的。】 这个曾经有过,什至少在那个时候的话一出,孙权的心也凉了半截了。 估计着是没什善终了。 但伯言对自己之忠心他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绝对信任的。 他为何会…… 孙权目光一沉。 也并非全无可能。 【陆逊也为了自己的君王抛头颅撒热血。一场夷陵之战奠定三国鼎立之趋势,一场石亭之战则让东吴又获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可以说,陆逊确是社稷之臣。 二人原本也可以成就一段君臣佳话的。】 夷陵?石亭? 三国都是鬼精的人,此刻怕是早已有所推演了来。 这恐怕是一场对蜀,一场对魏吧。 看来还是要早做算才是呀。 【可孙权与陆逊之密切关系,从一开始,便有一层若有似无的阴霾。陆逊出身毕竟是江东士族,而孙权一生所愿,是集权于孙家,不愿大权旁落于世家。 最要紧的矛盾在于,孙权并不甘心只割据江东,他自然是想要追求一统的;而陆逊则认为“限江自保”最为稳妥,可以减少经济破坏。 虽然陆逊的本意未必全是为了保护世家利益,但这在孙权看来,那难免就有这种意思在了。于是孙权便曾委婉批评过陆逊“徒守江东”,“自守可陋”。 其内在矛盾注定难以解。】 天幕在说的同时,孙权自己自然也是在思考的。 这话说的倒是没错。 倘若真是淮泗之将领同他这般谏言,他恐怕未必会真的往固守江东的方向上去想。 但若是世家出身…… 他怕是别无二想。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