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1 章
黛玉过去虽然在书上只言片语中的描述中对蛊虫有过初步的印象,诡秘莫测,防不胜防。却仿佛只在看《太平广记》,只是书中鬼怪。
她真正见过的蛊虫只有毒萝那只紫色的,仿佛带着莹莹微光的蝴蝶,毒萝也不让那些小朋友来吓着漂亮姐姐,但也提醒了黛玉蛊虫这种东西的“存在”本身,从故事中出来后,细想之后,又觉蛊虫诡异。
然后阿杨又一本正经地教育两个少年。
“所以出去要吃熟食,注意个人卫生,水要煮沸才能喝,野外一定带好防虫药,当然,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放好纱帘比什么都管用……”阿杨絮絮叨叨叮嘱。
李寻欢和林瑾傻眼:“就这样吗?”他们还以为会有什么行走江湖的人才知道的妙招。
“不然呢?”阿杨道:“现在卖的防虫药,有的效果太强连人都要受不住了,你们当虫子是铁打的?”
阿杨挠了挠头,又继续宽慰他们:“其实只要你们不惹事一般也不会出问题,现在哪怕是湘州那边都没有人会随意放蛊了,不然人县令要生气的,放宽心。”
“县令还管这个啊?”林瑾感觉有些事情玄妙,连黛玉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迷惑。
“不然呢。”阿杨迷惑得理所当然,一个武林人,比他们这些从话本谣言了解武林的人还要正义凛然。
科举后,大部分进士会先被派遣到大宋各个县去积累经验,但林瑾没想到,居然会有这种极限开局。
“不是、这怎么?我是说他们这么多手段,怎么会服管……”林瑾语无伦次。
“再怎么样也是大宋普通百姓,有什么不服管的,就是武林人,如果不是遇上那种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狗玩意儿,对官员还是有几分敬意的。”就算是白玉堂行事嚣张,但这种人现在在武林中也是不多见,阿杨试图解释,但想了想还是拗不过大流,自暴自弃换来个角度:“就拿湘州来说吧,我去的时候那个县令已经在那儿四年了,本来快调任了,又上表留下了,说还不放心县里,官家应该也是记着他了,以后你们说不定能见面,他还是你们师兄呢。”
“他做了什么?他也是像李寻欢这样一边学习一边习武吗?然后把人打服?”林瑾彻底把题本放下了,盯着阿杨追问,说些连自己都不信的胡话。
黛玉蹙眉,一边想着如果是自己会如何破局一边等着阿杨继续开口。
“地方越穷,民风越是剽悍。你能让百姓好好过日子,他们自然拥护你。”阿杨目光飘远,想起那个因为时不时下地外出考察晒得娘都不认识了的县令,笑道:“他带着那儿的人养蜂,街上你们看到商队叫卖湘州蜂蜜的,就是他那儿起头的。”
无论是林瑾、李寻欢,甚至是黛玉,其实对未来要走的路都还迷茫着,所以阿杨就时不时给他们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让他们了解更多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日后能坚定清楚地选择要走的路。
“那地方原来很穷,百姓几年都没有新衣裳,难的时候半年都吃不上一顿肉。因为习蛊术的人要定期放蛊,外人不敢来,县里越来越穷。”阿杨那时喝了一个婆婆一碗热汤,答应她送她那可怜姑娘的骨灰还乡。
三人听得认真,又像在思考。
林瑾问:“那不能把习蛊的人隔开吗?或者统一个时间放。”
“一般习蛊之人是认不出来的。那边俗话三女一蛊娘,女孩子若被蛊婆相中,不学则病不得愈,一些家里母女间把一些蛊术代代相传,甚至不觉得是蛊术。”阿杨解释了一句。
“那县令到任后了验了土,问了当地老人了解当地的气候,又拜访了农家,之后带着全县的人种葡萄。同时又鼓励养蜂,一家家走动拜访,利用当地优势,蜂蜜品种能分得很清楚,都不带串的,那些椴树蜜枫树蜜百合蜜,寻常一个地方要分这么多种类还颇费功夫。蜂蜜赚了钱,有了些声望后他给人划了地方让人偷偷放蛊,彼此看见也不声张,只不让蛊虫害到作物。那边一边养蜂,一边种葡萄,三年后葡萄也丰收了,如今那葡萄在他们府已经颇有名气了。”阿杨想着,那县令声望颇高,若他再留两年,说不定连最老道的蛊婆都愿意出门去县里登记报备自己的名字了。
忽然从诡秘蛊毒转频道到致富经,林瑾和李寻欢都愣了愣才反应过来,逐渐明白过来为什么书院里会给学子们开辟田地,民学那边还专门开了农课。
林瑾眼睛亮亮的,对那县令颇为崇拜,恨不得自己也能做出这样漂亮的成绩来:“那县令是我们的师兄吗,他是怎么确定葡萄能种好的,其他县也能用这样的法子吗?”
黛玉一边泼他的冷水:“一般地方哪里用得上这法子,百姓自有自己惯种的作物,你若不能肯定那作物合不合适就呼吁人改种,反是害了人。”
李寻欢一顿,想了想,赞同地点了点头。都是被伺候长大的人,学了几天学问罢了,哪里比得上那些经验丰富的农官和当地的老农。
林瑾听了黛玉的话冷静下来,细想了一下,发现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