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人各有道,不必执着
三人闲坐了片刻,待小二上了酒菜,酒足饭饱后,方幼宁懒散的倚着窗台,听姜殊与嫣然闲聊。
姜殊乃柘林人士,出自书香世家,祖辈出过三代宰相,是个百年的大家族,后代也都执着于科考一途,但大多都资质平平,上一辈最出色的一个也不过是考了个两百名,在朝中做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官,因此,柘林姜家虽颇有声望,实则内里可以说穷的只剩书了。
于是,到了姜殊父辈,其叔父弃文从商,改了商籍,对本家时常贴补,姜家才不至于落得揭不开锅,要拿书当柴烧的局面
待到了姜殊这一辈,姜殊本人倒是天赋异禀,于读书一道上颇有大才,姜家主喜不自胜,家中的资源全部倾注在姜殊身上,便是其叔父也对他寄予厚望。
姜殊自己倒也争气,年方十二便一举夺魁,成了当时最年轻的解元,一时之间,姜家风光无两。
按着姜家给他铺的路,他该是一路直登金銮殿,得陛下青眼,于朝廷发光发热才对。
但...方幼宁望向此刻正与嫣然畅谈这嫣红阁未来经济发展的姜殊姜大公子,便有些替姜家灼心。
原因无他,不过是这于读书一道天赋超绝的姜公子并不喜爱读书,反而极为痴迷他叔父所打造的商业一途。
于是高中解元,年方十二,前程一派大好的姜殊,站在祖宗祠堂里,对着祖上的三代宰相的牌匾,声音清晰,一字一句的说出他要从商之后。
姜家主被气晕了过去,姜叔父更是大骇,他颤着手不知道是要指姜殊,还是要向他亲哥哥解释这事真跟他没关系,毕竟,姜家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唯一他这个叔父从了商,要说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便是姜叔父自己也不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姜家为此无比头疼,也因此,姜殊错过了第二年的会试,不过姜殊本人也不打算参与就是了。
经过多番的焦灼争吵,在姜家主差点和亲弟弟断绝兄弟关系的前提下,姜家终于松口了。
说到底,便是不松口也没辙,就算打断姜殊的腿,他不想接着读也没法。但是姜家百年基业,好不容易出了个好苗子,真让他去从商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愁的连胡子都白了的姜家主熬了好几个晚上,终于在一天清晨喊来了姜殊与姜叔父,同意让姜殊跟着姜叔父学习经商之道,只是读书一事万不可搁置,如今年岁尚小,于前程一事尚不可知,这入了商道再出来便难如登天,姜殊铁了心要从商,也得等成年娶亲后,再与新妇做商量。
姜家人多半顽固执拗,不然也不会死磕科举一途,若不是出了个姜叔父,只怕姜家人早就抱着书饿死了,因此,要说姜殊想要从商,没有一点是因为对姜叔父的孺慕之情,那是不可能的,姜家主深知这一点,弟弟的付出他瞧在眼里,如今手心手背都是肉,让他割了哪块肉都心痛万分。
于是,自己本身就是顽固执拗的不行的姜家主,也不知道是下了怎样的狠心,又或是让姜殊发了怎样的毒誓,他才松手,让姜叔父领着姜殊走了。
姜殊离开了姜家,倒是如乳鸟投林,自在畅快的很,但是听说,不止姜家主,便是无辜被牵连的姜叔父,发顶都稀疏了不少。
原因嘛...
“这嫣红阁虽是京城里头数一数二的红楼了,但是这拉客的方式忒不地道”姜殊口若悬河,“要我说,以嫣然小姐的才气,若是能出一两首名冠京城的绝句,招上百八十个童子于街头巷尾喊一喊传一传,多得是人要上嫣红阁一瞧小姐风华,那还用得上这门上强拉硬拽的法子,你瞧我这兄弟”
“宁游兄?宁兄?”
方幼宁正瞧着两人发呆,突然被喊道名字一时半刻竟然没能回过神来,见状,姜殊不由得对嫣然道:“瞧,这会了还没回过神呢”
说着,他唰的一下打开扇子往方幼宁跟前扇了扇,这会还是初春,天凉得很,猝然的一股凉风扑面,方幼宁下意识便是一哆嗦,而始作俑者却哈哈大笑起来,收了扇子又去问嫣然:“嫣然姑娘你看我这法子如何?”
还没等嫣然回答,方幼宁就没好气的答道:“烂透了”
姜殊横眉正要发作,却见嫣然也笑着摇摇头,轻声说道:“姜公子法子不过,只是这绝句却不是张口就有的,还恕嫣然才情鄙陋”
方幼宁也适时的补充:“更何况,你这投名状的法子家家都在用,你又是从哪学了个一知半解就过来卖弄了”
姜殊此人,于商之一道实在没什么才能,他帮着叔父搭理家业不过半年,姜家主便不再时时盯着他了,倒是姜叔父又愁又松了口气。姜殊学商,倒是没什么毛病,他认真好学,善于观察,一点就通,观其一便可知全貌,活络的很。
起初,姜叔父还叹此子才华横溢,于商之一道,虽然可惜,却说不定能一改姜家落魄穷苦的局面,只是,久而久之,姜叔父就发现了点不对劲的地方。
姜殊聪明,却不喜钻研,好些法子,他只是一眼略过,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