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章
陛下不是不知道如儿的脾气,她为了那个穷书生自愿留在寺庙为太后祈福,几年都不曾入宫了,此时给她指婚什么状元郎,她怕是会以死明志。
除非……
凝神片刻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她问:“敢问公公,新科状元郎姓甚名谁?是哪家儿郎?”
启祥公公进宫晚,不知道四公主的那些荒唐传闻,以为惠妃只是想打听一下未来女婿的情况,依旧笑容灿烂:“姓冯,叫冯子修。家世嘛奴才不是很清楚,只听说是先帝时前御史中丞冯晟睿的孙子。”
惠妃心里一揪,果然怕什么来什么,还是被她猜中了,真是那个姓冯的小子,也真是没想到他居然能考中状元。
她面上神色不惊,心里却堵得难受,她心里始终是极其不喜欢那个姓冯的小子的,只因为当年自己的女儿为了他,差点跟皇帝撕破脸。
这件事儿当年闹得满城风雨,虽然最后被皇帝压了下来,没能传出宫门,但是不少言官也都是知道的,还将如儿温婉的名声败坏了不少。
只是如今冯子修已经是新科状元皇帝又有指婚的意思,惠妃自然不能把这种厌恶表现在脸上,只能默默深吸了一口气。
她妆容精致的脸上笑容端庄和雅:“如此说来倒也算得是书香门第,只是不知道陛下给了几品官职?”
启祥公公如实回答:“听周公公说,是正七品翰林院编修。新科进士一般多做从九品官职,就连当年的谢家二公子也是从从九品鸿胪寺录事做起的,冯公子得陛下赏识赐正七品,可见陛下对他的器重,也是对晋华公主的重视。”
惠妃微笑亲和柔善,表面看似也十分满意,然而笑容却未达眼底,她点点头:“是个不错的去处。劳烦公公去花厅吃口茶,稍等片刻,本宫更衣便来。”
启祥公公应声退下。
惠妃的头又开始疼了。
冤孽呀冤孽,真是逃都逃不掉。
自己的这一双儿女就是来讨债的吧!真是欠他们的!
惠妃收拾妥当,片刻后就随启祥公公来到了仪元殿。
仪元殿,是皇帝批阅奏章和私下议事的地方,也是皇帝的书房所在。
此时已近巳时,已经过了早朝时刻,仪元殿内也并无朝臣议事,只有皇帝和周允两人。
皇帝徐正卿坐在右间内阁的红木书架前,面前几案上摊开一份纸卷誊抄的试卷,他仔细注视着面前的文字,神色愉悦,眉眼舒扬,似乎在鉴赏什么奇珍异宝。
惠妃侍候君多年,一看皇帝的神色就知道他此时心情不错,于是缓步上前行了一礼,柔声道:“臣妾扰了陛下的雅兴,不知陛下在看什么?”
“柔儿来了。”闻声,徐正卿抬起头,看着眼前容色动人衣饰华贵的女子,抚掌而笑,“快来看看,朕最近得了一位能臣,我大肃果然人才辈出。”
惠妃轻移莲步走到皇帝身边,俯身望过去,只见桌案上铺开的莹白宣纸上洋洋洒洒,墨字千言,行笔苍遒有力,布局工整稳重,她只略微扫了几眼,便能看出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斐然文采。
她出生名门望族,从小便修习诗词歌赋,虽比不上在外科考中举的男子,但在闺阁中时也曾是饱览群书的才女。
此人文风崇尚雅正,摒弃浮华,对时政见解鞭辟入里,对民生入木三分。兼具风骨嶙峋,既有盛世少年之傲骨,又有不屈不挠之劲力,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难怪陛下会对他如此欣赏。
不用猜也知道,这应该就是那个姓冯的书生所答的科举试卷了,如此行文和笔力,应该也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人,也难怪自己的女儿能看上他,现在看来,倒也不算太委屈如儿。
但身为后宫女子不便多言政事,惠妃又善于藏拙,只装作看不懂的样子,乖巧依附在皇帝身边,避重就轻点评:“臣妾虽不太懂得这文章的意思,但是这手字确实挺好的,有王右丞之风,让人看了就觉得漂亮。不知出自谁的手笔?”
“说起来倒算是位熟人了。柔儿聪明伶俐,不妨猜一猜?”皇帝牵起惠妃的手走向旁边的软座。
惠妃知道皇帝这是故意在跟她打哑谜。
当年就是因为她极力反对如儿和冯子修的婚事,这才导致如儿一气之下要在福泉寺为太后守灵五年不回宫的。
此时虽然皇帝有意要给如儿和冯子修指婚,但身为帝王和夫君他总要顾及一下惠妃的颜面,不好自己先开口,所以才故意绕弯子,先派小公公去通报这件事,又故意打开冯子修的试卷给自己看,最后还要让自己猜是哪个故人。
每次有事都是这样,陛下呀陛下,这么一套小把戏,换汤不换药的玩了二十多年,居然还没有玩够。
惠妃无奈的摇了摇头,她知道这是两人之间的默契和情趣,便也依着着皇帝,顺势问道:“莫非是那位新科状元冯子修?”
“柔儿果然聪明。”皇帝装出了惊讶的样子,笑呵呵牵着她的手坐下。
“臣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