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褚云峰脸红了
于娉婷狡黠地一笑,“你不说我也能打听出来,反正集市就那么大,我没事儿就去转悠呗,老大娘既然做了这个营生,肯定不能只卖这一回红糖鸡蛋吧。”
褚云峰蹙蹙眉头,又开始了一贯的沉默。不过,从他脸上隐约担忧的表情,于娉婷知道他会去找那个老大娘,提醒她小心些。他怕于娉婷真的会找大娘麻烦,毕竟以原主的性格,确实干得出来这事儿。
这里是五天一次集,于娉婷从来没有感觉时间那么难熬过,每天嘴里吃着红糖鸡蛋,心里惦记着褚云峰那双靴子,好不容易挨到赶集这天,她早早起来,眼睛跟着褚云峰转。他出门,她也出门,他去连队,她就偷偷跟在后面。一直到日上三竿,褚云峰在慢悠悠地往集市的方向走去。
于娉婷立马来了精神,欣喜若狂地跟在他后面,没想到褚云峰只是走了一会儿就转身了,娉婷赶忙藏在一棵树后边,差点儿被发现。
褚云峰什么段位?那可是手底下管着百来人的连长,于娉婷那点小心思瞒得过他?刚才故意逗她罢了。
褚云峰走后,于娉婷还是去了集市,就算没有褚云峰,她还是要去打听。这次,集上多了很多买鸡蛋或者红糖的人,都是附近乡下拿过来卖的农民。她们的衣着打扮差不多,都是或绿或黑的头巾,外罩青灰断开襟短褂,就连手上挎的篮子都差不离,这下找到那位大娘的难度就更大了。
于娉婷转念一想,靴子是金贵东西,在集上一双靴子换点鸡蛋和红糖,一定会传开的,这些突然增加的卖鸡蛋的人或许就是听说了这事儿才涌到这里来的。娉婷走到一个嫂子面前问道:“鸡蛋什么价钱?”
“三分钱一个。”
于娉婷故意露出十分嫌弃的表情:“咳,这也太贵了吧,哪有要这么高价的?”
“贵?上回赶集,骆驼坳的刘大娘一篮子鸡蛋、两斤红糖就换了一双好靴子呢。”
于娉婷差点笑出声,还真问出来了。
“刘大娘今天来赶集了吗?”
“来什么呀,人家忙着娶媳妇儿呢,靴子正好让儿子穿去做新女婿。”
于娉婷赶忙打听骆驼坳在哪儿,人家说二十多里路呢。不算近,不过娉婷觉得也不碍事儿,多跑几趟,就当减肥了。
村子里的消息总是传得飞快,谁家发横财了,谁家娶媳妇儿了之类的事儿总是传得飞快,像刘大娘这样既发横财又娶媳妇儿这样双喜临门的事儿,更是十里八村都知道。是的,在村民眼里,刘大娘鸡蛋换靴子的事情就是发横财。
于娉婷很快就打听到了刘大娘家,这是两间年代久远的土坯房,墙皮历尽沧桑,满是岁月的痕迹,
“闺女,你找谁呀?”一个老大娘端着簸箕出来问道。老大娘约莫六十多岁,身材微胖,面带笑容,显得和蔼可亲。于娉婷走近了才发现老大娘袖子上有几块补丁,一时有些不忍,这户人家境况不太好。
娉婷嗫嚅了很久才说明来意,老大娘一听笑得更深了。
“我就知道那年轻人的媳妇会找来,那么好的靴子就换几个鸡蛋,哪能啊?老太婆心里想着,好几天都没睡着。”
“大娘,我用我这料子跟您换。”于娉婷来之前把家里的樟木箱翻了个遍,找到了一匹的确良的布料——大概是原主攒着准备过年裁衣服的。
“虽然这比不上那双靴子贵重,但真的是我唯一能拿出来的东西了。”于娉婷又指了指破落的墙皮,“您儿子不是快结婚了吗?这墙不好看,我帮您修修,咱们再垒个围院,保管新媳妇见了笑得合不拢嘴。”
大娘摆摆手,“行,闺女,我也不虚推,这料子我收下了。墙就不用你修了,老太婆自个儿慢慢忙活吧。”说着就要进屋拿靴子。
于娉婷拦住了老大娘,说一定要等答应的活儿干完再拿,要不然都对不住这淳朴善良的老大娘,于是在小镇通往骆驼坳的乡间小路上每天多了一道迎风奔跑的身影。
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于娉婷每天往返五十多里地,还帮老大娘和土、打坯、烧砖,修屋墙,垒院墙,终于把原先破败的小屋收拾得整洁如新。收工那天,于娉婷到村里的学校要了些颜料,在墙上花了一副年年有余图,她在四岁起就跟着孤儿院的一位保育员阿姨学画画,那位阿姨虽然没有正规系统的受过美术训练,但是画出来的画比大学的美术教授还要生动。孤儿院那么多孩子,只有于娉婷得了她的真传。
这不,墙上捧鱼的娃娃胖墩墩,粉嘟嘟的,那鲤鱼几乎要从墙上跃出来,把老大娘开心得合不拢嘴。
“好好,这兆头好,多谢你了大闺女。”老大娘把靴子塞到于娉婷手里,一个劲儿的道谢。
“大娘,您心地善良,明年准能抱个比墙上娃娃还结实的大胖孙子。”
老大娘被于娉婷乐得眼睛都只剩下一条缝了,拿着几个红薯追出去二里地,非要塞给娉婷带回去,手谢谢她的吉言。
家属院里,褚云峰端着一碗饺子对着空荡荡的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