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帝国绝不裁军
楚帝国的各类军械或其他商品。 尤其是采购军械的贷款,这玩意非常坑,国内造价已经低到三两银子不到的火绳枪,出口价往往在十两以上,特定地区还能买到十五两。 火炮更贵,一门两斤半的野战炮能卖八百多元,五斤野战炮一千五百元以上。 价值就是这么的贵,什么,你说太贵不要? 想得美,这可不是你能说不要就不要的。 大楚帝国的士兵们,把枪口顶在你脑门上,你敢说不要? 所以,这几个东南亚国家找大楚帝国贷款玩军购,都是很坑的…… 基本上大楚帝国就是把成本十两银子的军械,作价三十甚至五十两卖给他们,军火买卖,这不翻三五倍,那还要意思说自己是卖军火的? 然后他们找财务银行贷款以支付货款,为此会背上六十多两银子的债务……这个债务还要百分之二十几的年息……最后还款数少都要上百了。 什么,你想要提前还款,可以,但是提前还款也要支付合约期内的利息。 为了保证还款,大楚帝国会接管他们的海关或盐税等税收机构。 当然,这些都是虚的,最重要的是,大楚帝国的庞大军力就是这些土着国家还款的保障。 不还钱,分分钟灭你国。 殖民帝国嘛,都是这么的霸道而且不要脸。 而通过这么一折腾,大楚帝国在东南亚扩张上,哪怕是不算后续的市场扩大后的收益,仅仅是通过赔款,战利品,贷款等方式就回笼了大笔资金。 帝国的几个大老们,拿起算盘一扒拉,唉呀妈呀,扣除军费后,竟然还赚了好几千万。 这让大楚帝国的高层眼都红了…… 自从国内统一战争之后,这都多久没有过这么多的额外收入了……国内仗打完了,前明的宗室以及各种权贵们还有那些地主们,该抄家的也基本都抄完了。 这没了抄没的对象后,就连税务部那边都是被迫裁员了……养着这么多狗腿子也很花钱的,国内抄没对象少了后,自然也要裁员降低收税的成本。 国内统一战争后,大楚帝国的财政主要收入,就基本局限在常规财政收入上了,每年看似有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开支也大啊,军费和各类行政费用可是多的很。 再加上那几年大楚帝国还搞农业发展计划,恢复民生计划。 如果不是早几年积累了一笔抄没收入,早就撑不住了。 因此统一战争后期,其实帝国就已经开始开源节流,每年都高喊要削减军费,哪怕是东掳战役期间,都说要喊削减军费。 而等打完了东掳后,帝国高层终于是下定了绝对,毫不犹豫的对着军费挥起了大砍刀,让军方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陆军那边为了节省军费,都是自己种田养猪种菜了……东北地区里最大的屯垦群体是谁?可不是什么外来移民之类的,而是军方的屯垦。 从这也看的出来,大楚帝国的财政情况其实也很紧张。 看起来很有钱,承顺十三年的时候,中央财政收入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亿一千万楚元。 但还是那句话,赚得多花的也多。 军费就好几千万,行政费用也是好几千,各种基础建设,比如官道以及各类港口等建设也很花钱。 而防洪灌既的水利设施更是个无底洞一样,源源不断地吞噬着帝国财政的资金。 而这又不能停,甚至都不能削减建设力度,因为扶持农业,解决吃饭问题乃是帝国在多年前就敲定下来的基本国策。 罗志学在国内统一尚未完成的时候,就已经喊出来了民以食为天的口号,帝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民众吃饱饭。 而要吃饱饭,其他什么的都是瞎扯澹,就是要有足够的粮食。 而基于当代粮食进口比较麻烦,而且运费还非常昂贵,因此解决温饱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 早在承顺四年,那个时候帝国连北伐都还没有开始呢,就已经开始施行第一次农业五年发展计划。 该计划在承顺五年结束后,获得了极大的成果,而大楚帝国又顺势展开了第二次农业五年发展计划。 而大量的基础水利设施,防洪也好,灌既也罢,其实落到最后还是为了保障粮食的生产。 以帝国目前的基本国策而言,为了保障粮食生产而动工的大量防洪灌既工程非但不会缩减,反而还会持续增加规模。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帝国方面,已经丧心病狂到准备主动对黄河进行改道了。 黄河继续夺淮入海的话,偌大的江北地区,乃至包括大片洛阳开封一带的中原腹地都不能保障粮食的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