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御书房风云
翰林院秘书处副处长之一的王麟代表天子罗志学前往辽东,慰问辽东诸将士,并且给部分有用将士宣读封赏圣旨,此事不仅仅强烈的激发了辽东将士们的士气,更在中原腹地的民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响。 大楚邸报全国版重点报道了这一次的慰问以及封赏,其中的众多封赏更是让众多人看了热情澎湃,恨不得自己就是那个立功的将士。 左英哲成为帝国第五位公爵也是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如此,极大的激起了民间参军报考军校的热情,更激起了民间尤其是士绅阶层对帝国的认同感。 帝国广大的士绅阶层,虽然普遍都支持帝国,并且积极投身其中,但是你要说他们对帝国有多大认同这也是扯淡。 他们这种支持更多的是一种屈服,因为不屈服的基本都死光了…… 此外投身其中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这不投身其中怎么当官啊? 为了当官,他们连异族都能毫无节操的跪拜,更别说什么流贼出身的罗志学了。 但是内心里,他们很多人其实打心眼里都看不起罗志学为首的一票流贼出身的帝国高层,不少读书人去参加大楚帝国的科举当官,很多都是抱着肃清朝堂之类的心态去的。 很多人都想把帝国原先的那一票流贼出身的泥腿子高层都干掉,然后让自己这些传统读书人掌控权力。 打不过就加入,再把敌人逐步排挤,让敌军大营里只剩下自己人,如此自然也就是不胜而胜了。 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争权夺利,他们积极参加科举投身其中,但是并不代表的他们对这个帝国有多大的认同感。 但是现在,随着大楚帝国在外部战争里接二连三的获得胜利后,一些的人的心态逐步也就有了变化。 怎么说呢,他们觉得这个帝国尽管内部有一大堆的不可理喻甚至是让他们内心里强烈反对的政策,但是至少对外征战上还是挺有一套的,能够把东掳人打的没脾气。 而这,就是礼教部所需要的效果,或者说是罗志学所需要的效果。 只要这么继续下去,那么后续就能够逐步的建立民众对帝国的认同感! 一次影响一部分人,那么十次,一百次呢的,潜移默化之下过上十几二十年,尤其是新一代接受了帝国新式教育下,并且在帝国治下成长的年轻人他们会对帝国拥有更高的认同感。 罗志学的目光放的还是比较长远的,短时间内几年的变化他都没放心心上,他要的是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变化。 而按照罗志学的预估,有个十几二十年时间作为积累,帝国的基础科学基本也就打下了基础,到时候蒸汽机也能水到渠成的弄出来了。 如此民众和帝国上下一起,使劲推动工业革命也就能够顺理成章了。 所以,罗志学对礼教部方面再一次做出了批示,赞扬了他们近期的工作成果,称他们的工作称呼是卓越有效的,并且要求礼教部相关官员不要骄傲,继续努力,为教化事业做贡献。 除了口头表扬外,罗志学还用升官加爵的方式表示了自己对礼教工作的重视。 承顺七年十月三日,罗志学下发口谕,招礼教部左侍郎,在礼教部内分管科举、邸报事务的孟东阳入御书房协办军政要务。 御书房协办大臣,这是大楚帝国里全力排序仅仅在御书房参务大臣之后的级别,比没能进入御书房的普通部门的尚书、部长都要显得更加强势。 大楚帝国的权力构架虽然很复杂,但是经过数年的调整后基本已经很清晰了,罗志学这个皇帝总览大局,九名参务大臣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分管不同几大块事务。 参务大臣之下,则是协办大臣,这些协办大臣则是具体细分几项工作,同样拥有莫大的权力。 比如九大参务大臣之一的宋章,他本官为太子太师,从一品,兼任礼教部尚书;入值御书房参务军政要务,分管礼教(包含外务、藩务)、民政、赈济、城建交通等事务。 外头一般不会直接称其为宋尚书,而是尊称为宋参务或宋大臣,有时候也会尊称为宋三师。 大楚邸报诸多报道的称呼则是比较官方且标准一些,宋章为主角的文章,一般称之为‘宋章参务大臣’;出现多名参务大臣的文章,则是称之为宋章参务。 至于主角是罗志学的,往往只会在文章的最后头来一句‘宋章等臣子随驾’…… 从这称呼上,基本上也就能够看出来宋章的权势了。 宋章等参务大臣之下,则是协办大臣。 新入值御书房的协办大臣孟东阳为例,入值御书房之前,他其实已经获得了太子少师的加衔,这是个正二品的加衔。 光是这个加衔,就已经让他在品级上直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