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紫气
在吕律带领下,一行人脚步不停,一路走一路说了自己的安排,主要是在跟张韶峰讲抬棒槌过程中的规矩。 下午两点左右,吕律抵达大锅盔山。 没有急着进入山林,吕律反而领着几人顺着山脊,往山顶爬去。 穿行在林木间,啥也看不到,得到高处,才能把握山体大势,看尽风云。 正所谓,尽收眼底。 盲目地往山沟里钻,可不是首选。 一直到了大锅盔山山顶,吕律才停下,稍作休息后,选了一棵大椴树,朝着树梢爬了上去。 一直到了十多米的高处,他拨开椴树浓密的枝叶,扫视着这大片山野。 此时正值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最近几天又没下过雨,要有雾气,也大都在早晨,看雾显然是不可能了。 他在比对着下边所看到的地形地貌,分辨山坡各处氤氲的气息中细微的区别,潮湿空气和干燥空气,折射的光影是有所不同的,但这样的光影,能细致分辨出来的人还真不多。 一直看了十多分钟,他目光忽然注意到大锅盔山靠近南边一大片坡地。 那是一片足有几十公顷的罗圈型山洼,杂生着松树、柞树、水曲柳和椴树等树种。 虽然偏南,但森林的郁闭程度很高,可谓是枝繁叶茂,再强烈的阳光也只能从树枝的缝隙间丝丝缕缕地洒落,漫关撒在那些浓密的枝叶上,虽然不是东南向,也不背阴,却在阳光高温的蒸腾下,似乎有着异样的光晕。 “紫气!”吕律心头微微一动,小声嘀咕了一句。 随后,他又扫视着山林中其余几个地方,发现这三座锅盔山确实是个好地方,好几个地方,用观山景的法子衡量,都是比较适合棒槌生长的地方,不过,他一时间无法进行更准确的判断,打算今天先到南山那片罗圈型山洼先驻扎下来,明天一早,再找准时机,到另外两座山顶去看看早上的晨雾。 就即使看到有紫气的那片地儿,也得看看土壤和里面的植被,才能确定下来。 下树后,吕律牵着追风,元宝等几条狗子打前阵,继续前行。 开始进山了,都知道要管住自己的嘴,几人都没有说话,静静地跟着,又花了大半个小时,一行人,终于抵达那片罗圈地儿。 吕律扫视着周围,山坡上,刺五加随处可见,这是一种跟棒槌是近亲的植物,相似度极高,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刺一个没刺,很多时候一个眼花,就容易把这玩意儿当成是棒槌而喊错。 刺五加嫩叶也是山野菜,还能用来炒茶。 在山林间,还有不少跟棒槌很像的植物,都得注意区分,迷惑性非常的高。 另外,吕律还看到周边有不少铁线蕨,这也是蕨类的一种,只是杆子比较细,黑色的,像是铁线一样,一簇一簇地分布在林间。 有这些植物,吕律已经基本能判断,这是适合棒槌生长的地方。 随后,他又蹲下身,翻刨起地上的土壤。 连换了几处,皆是松松散散的腐殖土,夹杂着微黄色的细颗粒,不粘不燥,也正是棒槌生长喜欢的潮湿土壤。 吕律做出了决定:“就这地儿了,咱们往山下走,找有水的地方,搭炝子,明天开始排棍,寻棒槌!” 说完,他头领前行,顺着山坡一直往下,走了十数分钟后,远远地听到了山间哗啦哗啦的流水声。 走到近前看了下,山溪不大,但水质清澈,掬一口尝尝,味道清冽,还有些甜味。 几人趴在山溪旁,撅着屁股喝了个饱。 然后就在山溪旁边,选了一片相对平整宽敞的地儿,开始搭帐篷,准备柴火。 这片地方还不算太过深入深山,站在山顶,环顾四周,就能远远地看到数公里外的村屯,虽然是原始森林,却也是能轻易分辨方向的地方,也正是因此,来这片地方的时候,都没有打拐子做路标的必要。 帐篷搭建简单,要不了几分钟就能撑起来,可比砍木头枝叶要方便得多。 在几人忙着收集柴火的时候,吕律则是赶着几人的马到河边草地上去放牧,打探着周边地形地貌,也顺便拿着弹弓,打点小动物啥的,喂一下狗。 隐约中,能听到山间远处传来的呼喊声。 这时节,是进山抬棒槌的人最多的时候,听到喊声,一点都不奇怪。 张韶峰等人在将帐篷搭起来,在里面准备好睡觉的地方,然后就开始生起柴火,倒也没有急着做饭,而是把昨天得到的那些五花肉拿出来焅油。 陈秀清也顺便拿了侵刀,切了些五花肉片用棍子穿着,在火边烤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