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城前对峙
然这些都是以备不时之需,再多余的会卖到长安城。” 李世民思量着,“惠及一方乡民,都是好手段。” 上官仪给李世民介绍着现在村子里的治理办法,大家都是一个集体,各家的工钱也除了粮食还有工厂的收入都是按劳所得。 李世民还算了算,除了男子出力气,女子做工还能为家里多增加一笔收入,按照上官仪讲述,每家每户夫妻俩皆在劳作,一个月每家能够得到至少一百钱的收入,这要是放在别的村县都是不敢想的事情。 上官仪又讲了村子里的嫁娶方略,听得李世民又好笑又觉得有意思。 “让陛下见笑了,这等嫁娶方式也是闹出了不少笑话,让周边村县的人也指指点点,倒是孙神医很赞同这种做法,女子过了二十岁嫁娶,才是最好的年纪。” 这让李世民想起了丽质的婚事,这是皇后现在担忧的,又不想她早早出嫁。 上官仪又道:“县侯对此一直坚持己见,穷人家早早就将女儿嫁出去了哪儿能等到二十岁,这是村子面对的难题,二十岁还没出嫁的女子挺少。” “朝中一起提振人口,张阳这般做法岂不是反其道而行?” “陛下,其实也不见得是反其道而行,今年骊山成家男子有六户,嫁娶与年龄无关,有关的只是世俗之见,娶一个二十岁的女子与十五的女子本就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我们骊山男子女子成婚,更在乎双方看法,不会强娶。” 说到这里,上官仪叹道:“当然今年来骊山入赘的也有三户,谁让我们骊山富裕呢。” 和上官仪交谈了许久,李世民对这个当初从弘文馆出走,来到骊山跟着张阳的人,把一个破落村子经营成如今这般。 张阳一个人肯定办不成这么多事,一定有人在帮助他。 现在李世民确认了上官仪的能力。 骊山富庶,以小见大,李世民也认识到骊山的这种做法只适合在这种小地方,小村子。 这要是放到地方的州府等大地方,不仅没有太大效果,也可能反受其害。 这种集体作业,按劳分配的方式倒也值得钻研。 七月,整个长安城都显得很沉闷。 宫里,李承乾执笔在一份份奏章上书写着,此刻的他汗流浃背,时不时要停下笔来擦去额头的汗水。 太监端着一碗凉茶而来,“太子殿下这是去暑的茶水。” 李承乾拿起茶碗一饮而尽,“这些已经批阅好的奏章拿去中书省。” “喏。” 又是擦去汗水,李承乾喝着苦口的凉茶目光又看着一份奏章,这是洛阳发来的奏章,说是洛阳一带建设了一个新的楼阁,出入这处楼阁的人都是身份显贵的人。 而且地点就是父皇之前赐予青雀的一片藕地。 心中好奇,洛阳的官吏怎么会递交这种奏章,就算是李泰的地方出入显贵之人,只能说是青雀有结交权贵子弟之心? 这倒是没什么,只是年轻一辈的事情。 就算是这件事到了父皇面前,父皇也不会太在意。 更算不上是国事,李承乾书写让洛阳抓紧田亩赋税的统筹便把这份奏章给打了回去。 又一个中书省文吏匆匆而来,“太子殿下,阿史那杜尔从西域回来,还带了西域四镇的国主,并且有印信与国书呈上。” 想着牛进达和李大亮将军也都回来了,阿史那杜尔在去年春天的时候便受父皇旨意前往高昌,之后又转战去了西域,算着日子也该回来,甚至从日程上来说还回来晚了。 长孙无忌也快步走来。 李承乾此刻正摇摆不定,见长孙无忌来了,犹如见到了救星,“赵国公可知阿史那杜尔已经到了城外?” 长孙无忌躬身道:“臣也知晓了。” “不知赵国公以为此事该如何办。”一边说着话,李承乾还用布巾放在冰水中浸湿,这样擦在脸上还能凉快不少。 长孙无忌回道:“臣以为此事先交由外交院承办,将阿史那杜尔安顿在驿馆,等外交院将各项事宜承办好之后,再向太子殿下禀报,朝中再做决策。” 李承乾点头道:“赵国公说得在理,不过外交院迎接阿史那杜尔事宜让中书省官吏在旁作好记录,孤要过问许敬宗。” “臣这便去安排。” 私下里李承乾还是愿意叫长孙无忌一声舅舅,在宫里正式的场合还是要以赵国公称呼。 李承乾想到了外交院处理事情的方式。 以前倒也不觉得,现在站在父皇的立场看外交院,一直以来张阳主持外交事宜手腕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