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家袁家
,汤大强完全不以为意,只乐呵呵继续畅想,“这也不是不行嘛,女儿自幼记性好,对文科又感兴趣,还专门学的中文系,随便背几首现在还没有的古诗不就是大文豪了嘛!嘿嘿嘿。”想着想着不由乐出声。
“算了,你还是保持安静吧,嘴巴闭上伤好得快。”陶秋菊嫌弃地说道,这人年轻的时候好歹好端着沉默寡言装一下深沉,年纪越大则越不着调了,尤其在自己这个老妻面前,哪里像个儒雅的工程师嘛,分明就是个集捧哏逗哏于一身的天津牌老大爷嘛。
汤大强见老婆真的嫌弃自己了,赶紧住嘴,好歹今日的皮一下已经完成,又变回了正经的那个汤先生,继续之前的话题说道,“不过我想借粮食就算了,这村里人我们可都不太熟,原身之前为了避嫌,担心和这边走太近的话爹和后娘不开心,所以这么些年,哪怕紧挨着的两个村,都没怎么走动,再加上这些人本就亲属关系不近了,和原身亲娘都是隔房,自然就疏远了。”
陶秋菊见他恢复正经,这才好声好气说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压根儿就没想过借,毕竟如今谁家粮食都珍贵得很,借给关系不好的人估计晚上都要睡不着觉了,还是花钱买吧,钱花完了再想办法挣就是了。”
虽说在农村,遇到个急事,找亲戚邻居应个急很常见,只是他们刚搬来,和这些同姓亲族之间都不太熟,还是不要提这茬,免得别人为难。
这就牵扯出汤大强亲爹和亲娘之间的那些事了,原来这处老宅是汤大强亲娘家的,他亲爹算是入赘的,所以汤大强其实是跟他娘姓的,他爹姓宋。
宋老爹入赘汤家后不久,汤家寡母也就是汤大强的外婆就离世,然后不久汤大强还没满周岁,他亲娘又离世了。
那时候宋老爹还很年轻,纵整个汤氏家族在这里算得上是大族,也没有要求这样年轻一男子为自家族女儿守着的道理。
因此在汤大强两岁都还没有记忆的时候,面皮尚好的宋老爹又找到了新的下家,也就是下河村的袁氏,还是入赘。
当时汤氏家族这边没阻止他再“嫁”,只唯一要求他对这个姓汤的孩子也就是汤大强要好一点,要好好抚养他成人并且成家立室,所以汤大强长这么大还顺利结婚生子,也算是宋老爹完成了当初对汤氏家族的承诺。
汤氏家族还算大方,按照一般做法,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田地按说都要收回族里的,汤氏家族考虑到他家还有一个姓汤的孩子,就让宋老爹把汤家老两口攒下的十五亩水田都带走了。
这些事情原身小的时候都是不知道的,在继母袁氏的误导下,只以为自己一个姓汤的,白吃白喝人袁家的,心里很是过意不去,就愈发小心翼翼和讨好型人格了。
直到这两年和上河村的汤家人接触稍微多一些,才稍微了解些内情,当知道自己外公外婆和亲娘给自己留了口粮田的时候,得知自己这么多年不是白吃袁家饭的,这个魁梧的汉子还躲在媳妇面前好好哭过一场。
不过这么多年性格已经养成了,这次分家这么亏,他也没那个勇气去争取。
想到这些,汤大强不由得心生一个主意,“你说我们再去袁家闹一场怎么样?说不定还能多分一点东田地和东西。”如今的他可不是原身那个被从小洗脑的愚孝男,此时回忆起这些往事,第一就是想回去讨个公道,为原身,也为原身亲娘和亲外公外婆。
陶秋菊不由得眼镜一亮,“这个主意好!哪怕不成也没什么损失,索性撕破脸今后再也不打交道,免得老了动不了了又蹦哒出来道德绑架你。”虽然道理是说尊老爱幼,但如果老的先为老不尊,那自然就没必要守着教条为难自己嘛,该争还是要争的。
“有道理,不过这个得好好谋划一下,最好能带几个汤家的族人一起过去,我姓汤,应该是和整个汤氏家族是一体的。”汤大强补充道。
陶秋菊点头认同,“是的,急不得,我们先把这里混熟一点,然后带几个亲近我们的族人一起过去,这样胜算大点,毕竟是要去人家袁氏家族的地盘,人太少担心讨不到好。”
说着看了眼外面的天色,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她放下手上用来做抹布的破麻布,准备就按照计划去周围几家转转去,除了原计划的买粮之外,又多了一个社交目的。
兜里装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半贯铜钱,串起来的,她昨天和汤小米不厌其烦地认真数了一遍,整整500枚,上面清晰印着贞明通宝,这让汤小米更加明确如今是后梁无疑,后梁最后一个皇帝朱友贞国号就是贞明,只是不知道如今是贞明几年。
而陶秋菊则根据记忆中的物价,盘算了下这些钱能买多少粮食,“5文钱一斗米,花一半的钱250文可以买50斤,一家七口人,大大小小加起来平均一天吃5斤米的话,够吃十天了,十天后我们应该想出新的来钱渠道了吧。”至于剩下的250文,则是暂定要去买药治腿伤和补身体的,不能动用。
在她看来,如今零副食品基本没有,纯就吃饭,一个成年人一天吃一斤米感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