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着道:“县子所言不错,这一片都是荒地,县子可安排流民来年去开荒,依照朝廷政策,开荒三年只要不抛荒这田地就属于县子,下官是提前放进田契中。”
裴瑄觉得荒诞,想要再说些什么,主簿取出纸笔催促她签字画押。
“县子还有何顾忌,可询问严校尉,这些严校尉都是知道的。”
裴瑄一听严校舒也知道,那还等什么。
她签字后,主簿像是怕她反悔迫不及待取走了契书。
“下官先回去归档,过几日安排人量完地便派人将田契给县子送来。”
主簿脚步走得飞快,裴瑄回味过来,怀疑自己是不是上当受骗了。
她随手拉住一个,“去将严校尉喊回来,就说我找他。”
“是,东家。”
严舒匆匆归来,裴瑄将这事说了,她一脸嫌弃,“我总觉得自己被坑了。”
又不知哪里被坑了,这种感觉糟糕透了。
严舒一听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你知道现在城外安置多少流民了吗?”
裴瑄哪里知道,她不是玩乐就是四处寻找好吃的,根本不管这些杂事。
严舒:“有近两万人。”
“这么多?”裴瑄吃惊,要知道兰州城内也就两万人出头。
严舒走到桌边给自己倒了杯热水。
“这两年河东道一直在打仗,关中也不安稳,不少人拖家带口逃往关外,胡人的地盘更加不好求生,一些侥幸逃脱胡人抓捕的人听闻陇右更加安稳,便逃了过来,武威人其实更多,不少人要去西域被咱们的人劝下来不少,这些人便转道来了兰州。”
“之前有人开荒,县令不在乎那点粮食,后来咱们一直招人,也有一些人安顿下来,只是冬季来临前又涌入五六千人,这么多县令也养不起,这些人还不能不养,饿疯了的人什么做不出,只能给点粮食让其半死不活。”
“可睁眼闭眼都有这么多张嘴,县令压力也大,之前想要坑我,我给避开了,没想到冲你下手了。”
他们这个县令说人坏又不至于,有世家人的风骨,哪怕贪也有节制,不至于连人性都丢了。
大概对方也明白,真逼急了庶民,在这边境杀一个县令那是一点顾虑都没有。
裴瑄:“你的意思让我将这包袱还回去?”
严舒摇头:“本来我是打算接的,这不是条件没谈妥,这么多人力对我们来说可有大用处。”
人本来就是生产资料,他们之前的产业一直没升级,除了条件不足也有缺人手的原因。
几个工坊就榨干了兰州人力储备。
严舒在太原时就开始储备粮食,这才能带领一个长长的队伍历经一年抵达兰州,之后这几年也一直储备物资。
这些物资别说养两万人,就是再多两万也没事。
“这事,你不用出面,等田契拿到手,我就派人去流民中招人,尽量将他们以村子方式打乱,务必不能给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
聚集在一起容易出乱。
兰州北面穿过很长一段峡谷,黄河两边的山根处挖了不少窑洞,一家子人多的挖的洞大,讲究一点的人家会挖两个,一个里间居住,外间用来做厨房。
吃用的水也是拎着桶从河里打来的,静置一日就能取来用。
赵老汉一家勉强算是安置营中比较大的家族,一家老小五六个男人,都娶了媳妇加上外嫁的女儿女婿全家有二十来口人。
人一多嘴巴也多,幸运在六个儿子都被选去了州府的坊里,每日都能拿到工钱。
少了五六个张嘴吃饭的大汉,每日还能争粮食回家,这个家就这样熬了过来。
张老汉坐在外间盯着老妻煮粥,脸上满是对未来好日子的向往。
“我那远方族叔说得对,这世道去哪里都得打仗,就只有来兰州才能过好日子。”
张老汉可不只有五个儿子,他一共有七个儿子,大儿子和三儿子都被拉去当兵没了消息,他本是关中一富户,因人口多家里分地永业田也多,可田多税交的也多,前几年旱灾严重卖掉不少田才勉强过下去。
前面他听说远方族叔一家活不下去逃荒去了,原本以为人早没了,谁料去年县里来了一群私盐贩子,卖的盐比盐铺便宜一半不说,还不缺斤短两。
他当时听说就领着几个儿子拿了继续去买盐。
盐这东西必不可缺,少了这个吃再多粮食也不行,人容易没力气。
可巧的是去买盐的时候遇上了那位老叔,其实不是张老汉先认出人,是这位老叔先认出了他。
张老汉一看原本干瘪枯瘦老叔大变样,大概是过得不错,肉鼓了起来,满是褶子脸也被撑开,看着年轻了不少。
张老汉当场就愣住了,他这老叔只是辈分比他大,年纪相差也就一两岁,两人都是四十出头,光从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