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字卷 第五节 天纵之才洗脑毒打
对于魏广微的邀请,冯紫英自然不能拒绝,这一位也算是中坚实力派的代表人物,而且他是北直人,和齐永泰关系也不错,就凭这层关系,冯紫英都不能拒绝。
冯紫英的身份定位比较复杂,他籍贯山东,但成长于山西大同,但后来读书以及科考时却是算入北直顺天府,所以齐永泰(北直)、乔应甲(山西)和周永春(山东)、耿如杞(山东)等人都对他有几分亲切感。
当然也有同为山东籍的士人对他很冷淡,比如王象春。
很快四人便翩然而出。
魏广微也不过三十出头,只比冯紫英等人大十来岁,一副翩翩君子的模样,加之气度不凡,很是招人眼目,相比之下冯紫英、范景文、贺逢圣等人就要显得稚嫩许多。
即便是已经入夜,但是张家湾这一带的街市仍然是人来人往,两边的街铺都悬挂起了灯笼,将整个大街照得如白昼一般,完全没有想象中的关门闭户情形。
“大周繁华若斯,这等盛景只可惜在我们北边却不多见啊。”魏广微不无感慨地道,“北地凋零,可朝廷却又推开海之策,开海举债所得虽说名义上是用于九边防务,但是紫英,你是这开海之策的始作俑者,有没有感觉这开海最大得益者还是南边儿,我们北地却被抛弃到了一边儿?”
魏广微的话听起来没有多少语气变化,但是越是这样越是意味着对方在这个问题上是琢磨良久了。
“我们北地士人除了得到了北地九边防务的增强承诺,还能有什么?可北地九边的防务只是为了我们北边诸省么?他们南方怎么就觉得开海举债就是施舍给我们,我们就该气虚话短,凭什么?我们心有不甘啊。”
冯紫英和范景文交换了一下目光,看来这位魏大人邀约自己一行人出来是有用意的啊。
魏广微的观点应该是代表了北地士人的主流观点,即便是现在齐永泰、乔应甲、王永光等人接受了这一开海之略,举债所得也主要用于九边防务,但是真正有些见识的士人还是能看到开海之略给整个南直、闽浙、两广甚至紧邻的江西等地带来的长久而巨大的利益。
丝绸、茶叶、瓷器、纸张、药材,这些开海之后要外销的货物基本上主产地都在南方,甚至粮食、赋税同样集中于江南、湖广。
本身大周财赋重地就已经汇聚于江南了,这一旦开海,这等与贸易紧密相连的经济营生还要迎来一波更大的发展,对于北地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北方什么也没有得到。
这意味着江南会越来越富庶,南方士绅商贾的话语权也还会随之增强,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虽然这个时代士人们未必能真正以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论证出来,但是毫无疑问作为这个时代最具头脑和智慧的一群人,他们一样能够感受和领悟得到这其中的道理。
看看云集于京师城内的各地会馆,除了山陕会馆外,看看在京师城中比比皆是的南方商帮会馆,比起北地的商帮会馆多了何止十倍?
大家都很清楚这种商帮会馆背后代表着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再看看这张家湾街市上的各类街铺,南货、丝绸、茶叶、布匹、药材、瓷器古玩,北地商人又占到了几成?
这可是在京师城下的通州啊,实打实的北地腹心地带,南方商人的势力早已经渗透到了这里。
”紫英,梦章,克繇,我知道我的这个观点有些狭隘了,嗯,从齐公、乔公他们的想法来看,他们不是看不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还是支持了这个开海之略,他们是站在了整个朝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为九边拖不起了,所以只能走这一步,……”
魏广微的话让冯紫英、范景文和贺逢圣都是一震,没想到魏广微也早就看出了这一点。
“但为朝廷大计着想没问题啊,但是反思之余,我们北地难道就没有一点挽回的余地么?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南方蓬勃兴旺,而我们就束手无策,计无所出?我们愧对北地桑梓啊。”魏广微目光凛凛,看着冯紫英,“紫英,齐公、乔公一直称你或许经义诗文不足道,但是你却有突破窠臼之妙策,何以教我?”
冯紫英沉吟不语,而范景文和贺逢圣的目光也都落到了冯紫英身上。
这道题太大,大得连冯紫英都无法轻易回答。
“显伯兄,你这个问题,齐师和乔师其实都很含蓄的提及过,那就是为什么自唐宋以来,为何我们北地日益凋落,而南方却方兴未艾?”冯紫英没有回答魏广微的问题,而是另外设定了一个问题。
而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更犀利更尖锐,让人更觉得历史变化的天道无常,为什么在宋唐以前北方一直是整个国家朝廷的中心,长安也好,汴梁也好,都是稳稳的居于上风,到了现在却变得如此?
实际上从北宋开始国家重心就开始转向南方,无论你承认不承认,这是一个难以辩驳且不可逆转的现实。
“这个问题可能答案很多,而且都有一定道理,比如北方战乱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