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章
还正儿八经地先敬颂皇恩。
他顿时就来了兴致:“要不我们也听听?”
顾忱闻言颔首。
“或许现在有些新来的客人,听到这里就会忍不住纳闷了,说个书而已,怎么就要谢过皇恩。”说书人继续道,“诶!有这个想法的人,您且耐心听下去,这正是本书的奇特之处。”
“——这《水浒好汉传》在前朝被列为禁书,多亏了当今圣上宽厚,我今日才有幸能讲给各位。”
座下传出交头接耳的杂声,似是被说书人寥寥数语勾起了好奇心,都想听一听这前朝禁书讲的是啥。
包间里。
齐王跟着吹捧道:“陛下宽厚豁达,不忌草莽杂书,大气风范为我东平之福。”
顾忱没理睬他这天花乱坠的虚话。
说书人把手里的折扇一合,便直入正题:“上回我们讲到,武松不信那酒家‘三碗不过冈’的话,左一碗右一碗,足足喝了十八碗,抓起梢棒就出了店门。”
“眼见那日色渐渐坠了下去,武松酒力发作,踉踉跄跄,走到乱树林边,撑不住就在一块大青石那里躺下来,把梢棒倚在一边,就要睡下,却忽然发起一阵狂风来。”
“原来啊,这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刚刚那一阵风过去之后,乱树后扑的一声响——竟然是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底下有不少人在听到这里时,忍不住倒抽一口冷气。
“武松见了,大叫一声‘呵呀’。”
说书人声色俱佳,绘声绘色地描述起当时场面。
他手中握着折扇频频比划,再配合嘴里惟妙惟肖的各种仿声,把那大虫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一惊一闪一敲梢棒以及猛力打向虎头的那几十拳头,全都活灵活现地讲出来。
一楼的茶客听得着迷,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叹。
二楼的包间与说书人离得远些。
但也能感受到讲说场面的惊心动魄。
齐王叹道:“好一个打虎英雄,一通尽显神威,叫人听得都觉着胆寒,分外入迷。”
顾忱点头:“虽说是杂书,但也有可取之处。”
齐王听到这话,回头看过去,见顾忱神色真是一本正经,忍不住就笑起来。
——他这好大皇侄怎么还是一如既往地矜持端正,如今连听个书都能煞他风景。
顾忱没管齐王的揶揄神态,继续听着楼下说书。
说书人继续讲起武松的遭遇。讲这打虎好汉名声传开,在衙门里当上了都头,又见到了嫡亲哥哥武大郎,识了兄嫂夫妇俩,以及之后种种事情。
齐王的爱好广泛,了解较多,见顾忱当下还算耐心,便顺道为顾忱介绍此书的其他内容。
“这本《水浒好汉传》,主要是在讲各方能人志士因当地恶霸或者贪官污吏逼走陷害,而被迫上梁山的经历,后来好汉齐聚忠义堂,组成了一支义军。”
顾忱听说书先生把这打虎英雄的形象讲得跃然于眼前,再结合齐王方才的补充,很快就意识到这本前朝禁书的独特所在。
他想起自己从前读过的文章,忍不住轻叹道:“‘民足则怀安,安则自重而畏法。’”
先贤所言,诚不欺我。
然而当下正有一桩官匪勾结、危害民生的勾当摆在面前。
顾忱思及这茬就没什么心思继续在茶楼悠哉游哉地听书。
他瞥一眼窗外。
虽然还是朗朗青天,但已经过了午后最热的时候,日光温煦,大概再晚一会儿就要向暮色过渡。
时辰确实不早。
今日在宫外待得够久了。
顾忱放下杯盏,与齐王再闲聊几句便提出告辞。
侍从拂开帘子,打开屋门,两人先后走出。
可没想到顾忱才在长廊上走了几步,忽然就又停住了脚步。
他立于长廊中间,迎面碰上两个并排而行的少女。
一个是青色布衣,他对这人没什么印象。
而另一个,还穿着方才宴会时的暮山紫色襦裙,正眼里亮晶晶地与身边人说话。
*
周羲宜在包间里已经听陆妙竹说清了大致的经过。
陆家商队途径照水县救下了一个从山匪手中逃出的伤者,此人的指证可作为本案的重要证据。
她应下了陆妙竹的请求,正要出门去客栈看看伤者的情况。
谁知意外地在长廊里遇见了顾忱和齐王。
周羲宜:“!!”
震惊,果真是好运会偏爱有准备的人。
先前琢磨的仪态竟然这么快就有了用武之地。
她见顾忱与齐王都是身着常服,跟着的侍从也是粗布麻衣,料想他们是隐藏了身份的微服出行。
于是便浅浅伏身,翩翩行了个小礼,“两位老爷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