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许清徽清脆的声音再次响起,清晰而坚定。
“一是雨季降水量及上游来水量都过大,导致雨季堤坝承水压力过大,容易冲毁堤坝、造成决堤;二则是吞龙江流出峡谷后,地势变得平缓,流速变慢,江水中裹挟的泥沙沉积下来,且由于江水广阔,泥沙难以清除。积年累月,河床不断抬高,也导致堤坝需要不断加高。而无论是加固堤坝还是加高堤坝,都是治标不能治本。”
她先前已仔细研究过整个龙栖县的地形和水系图,还有其变迁。
这些主要得益于郑问渠的家学渊源,使得郑问渠手上的资料都十分详尽,许清徽才能了解得相对清楚。
许清徽这番话使得堂中众人都十分惊异。
他们其中很多人也都是治水吏,其中不乏已做了几十年治水吏的人。
但是他们素日里多只是听吩咐办事,却少有想过这事背后的逻辑与关联。
“若想解决这两个问题,一需要尽快排水,减小短时间内堤坝的压力;二需要清理掉底部泥沙,降低水位。”
“先说吞龙江清淤的问题。此前常规用的办法应该是待到枯水期,以人力在水中清理淤泥。这个办法有三个弊端,一是速度慢,需要清理很长的时间,而由于吞龙江水域过广,也难免有未能清理到的地方,效果有待考量;二是需要大量人来清淤,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另外还受不良天气影响,影响进度与清淤人员安全,工程不可控。”
“再说排水。这个一受来水量的影响,二则是受排水速度的影响。吞龙江上游地区地势较高,所以没有往外排水的支流,加上天气使得降水量不可控。所以综合来看,若不兴修水利工程、对河道进行改造,来水量会始终无法控制。”
“再来看排水速度。若泥沙淤泥、水位过高,自然会影响排水速度。由于吞龙江本身河道便已十分宽阔了,无需再加宽。所以若能加深河道,疏浚下游河道,短期排水量定然加大,江堤短时间内受到的水流压力也定然会减小。”
“所以依属下看,想解决吞龙江的问题,一是需要修建水利工程,使得上流来水量可以人为调控;二是需要想办法更高效地清淤与减少泥沙淤积,加深河道。”
“譬如在上游选址修建水库,可以调蓄洪水的同时,也可以江水量集中,利用洪水冲淤。”
许清徽一番话毕,满座皆惊。
无人想到过,她居然能对吞龙江水势有如此剖析入底的见解。
半响,杜衾年回过神来,先是吩咐了堂中其他人去执行各自的任务,然后才回应许清徽。
此时堂中只剩杜衾年、许清徽、沈怀川及其信任的几人。
“十三年前和六年前,吞龙江也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决堤,你可知道?”
杜衾年面色疲惫,像是突然沧桑了好多岁,问许清徽的话语也有些飘忽。
“只是听说过,并不是十分清楚。”
许清徽如实作答。
“龙栖县前任知县、冯信成冯大人,便是于十三年前那场严重的决堤后不久上任。冯大人本是龙栖县人士,只是早已举家迁至京城。当时冯大人在京中刚刚中举,娇妻幼女,前程似锦。但是听闻家乡水患后,毅然自请来此做了知县,甚至辞去清川知府的官职不受。”
“如今我们看见的这条河堤,也是那时冯大人组织人员兴建的。”
杜衾年的语气中有着满满的尊敬与追念。
“当时冯大人自京城而来,带来了管家拨给的充足赈灾银粮,才得以修成此堤。此后,冯大人也多次想过对此堤进行改建修补,只是后来能拿到的赈灾粮和赈灾银都越发少了,此事只得作罢。”
“六年前,在吞龙江尚未决堤之时,冯大人已经发现端倪,提前做好了准备,才万幸使得百姓未遭受严重损失。当时清川府多地受灾严重,所以官家御派钦差送来赈灾粮和赈灾银。冯大人本欲用拨给龙栖县的赈灾银重修江堤,可是修到一半时,天气逐渐好转,洪灾已逐渐消退。”
“洪灾消退了不是好事吗?”
许清徽奇怪地问道,为何杜衾年回忆起此事的神色,还是如此眉头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