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夜搜查
时间已近年关。年关前,小镇惊现一种小鱼。它小巧精致,通体透明,游弋在渔民们捕获的水盆里,两只黑黑的芝麻豆眼睛,小而剔透,通体洁白无鳞,洁白晶莹,纤柔圆嫩。它体柔若无骨无肠,半透明状,有人称它烹饪之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极富钙质,高蛋白、低脂肪,传为长寿食品,一时激活了小镇的好奇。
当地人们没有见过这种小鱼,纷纷打听它的由来。水产部门出面,说那是一种名叫“银鱼”的外来鱼种,适宜在当地生长。为此,水产部门花了力气,请省渔业公司从太湖引进,投放在了江海的上、下两湖。最初,它被渔业公司带来了一小玻璃瓶的鱼种,倒进上、下两湖,繁殖开来。
银鱼由“太湖三白”之一,漫游水中似银梭织锦,快似银箭离弦,现身江海坝子。岁末年关,渔民们心怀运气,一网下去,迎来丰收。丰收的喜讯,引得渔民们争相捕捞。沿湖多了银鱼的身影。村民将它们捕捞上岸,捕获捞出水面,立即变成白色,如玉似雪,令人啧啧称奇。不少收购商慕名而来,让渔民们拣太阳处晾晒,高价收购。高额的盈利一时招来了四面八方的鱼贩子,一时商贾云集,皆缘于银鱼,已成为江海坝子独有的一道风景。
这头渔业部门一看高额投入之下没有回报,叫苦不迭。县人大、政府召会业文强,让他务必想法子征收税款,对各级有个交待。
业文强安排张兴富的,是要特别留意一位名叫“张强”的外地客商,以及两名与他联手的当地收购人。“张强”是外地银鱼收购老板,真实情况不详,神出鬼没,税务局稽查队派人多方查找,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另外为他收鱼的当地银鱼老板,消息更是少之又少。为了拿下这批偷运银鱼老板,各部门联手,由交通局牵头、公安配合,将现有的烤烟堵卡点临时更换成银鱼卡点层层设卡,查堵搜查;进入江北地盘的银鱼交易,由张兴福撒网搜查。一经查获,就地扣留,交由稽查队收网。
小镇是银鱼交易集散地,算起来是江北税务分局的地盘。张兴福拍了胸脯,保证完成任务!
地毯式搜查在即。张兴福开始了排兵布阵。他一方面让张家善带上各专管员,通知各家旅店报告住店的银鱼贩子;另一方面要董留成放手头“三大检查”,一切行动听指挥,全力搜寻外地银鱼贩子。
布置之后,他先行一步,带人四处踩点。
踩点后打头阵搜查的任务,落到了董留成与王志山头上。
两人匆匆吃过晚饭,动身赶去和张兴福碰头。
张兴福先到一步。他一身便装,等来了两人。见到两人,张兴福说他摸了底,圈了几个可疑地点;可这里认识他的人多,他一出面,会打草惊蛇,你们两个得想办法摸上一摸。
董留成看着张兴福一脸严肃,心头滑稽,“呵呵”笑了:
“意思,我们要当‘地下工作者’?”
张兴福不像往日一样风趣,一脸严肃:
“不是开玩笑的时候。你俩赶紧的,去查查里头有没有藏了银鱼?”
董留成看了一眼王志山:
“既然要生人出面,阿山上。”
王志山去的第一个地点,是哨所。哨所是军用设施,不知在小镇设立了多少年头。一个瞭望塔居高临下,让脚下一无遗览。瞭望塔下的一座办公楼,两层楼的楼房,楼顶上方站了哨兵,个个身着军装,注视着来往的人。
天色黄昏,岗哨像是多了稍息警戒,门口少有地出现了身着便装、外地口音的小平头。小平头们进进出出,像极了鱼贩子,难怪张兴福把它当成了鱼贩子窝点!
一番观察,进去的人再没有出来。王志山一咬牙,走到一个小卖部前,买了包他舍不得抽的“红塔山”,大摇大摆,进了哨所。
他的到来,惊动了里头的人。很快有人将四处嗅银鱼腥味的年青人团团围住。
王志山故作镇定,说自己家的猫跑丢了,来了这里,我找猫来了。小平头一脸狐疑。王志山“喵喵”叫着,快步将哨所转了个周。等到小平头来拽他,他满脸堆笑,掏了烟,给每个人点上,嘴里说着“军民一家亲”的话,让小平头们吸上了烟。
看到对方放松下来,王志山反倒说是没有找到猫,要走人了。麻烦你们,要是见到我的猫,给我留下,我来领。
守在外头的张兴福和董留成见到走出来的王志山,松了口气。王志山将看到说了,责怪张兴福:
“既是执行公务,为什么不正面对接?查税用得着偷偷摸摸的吗?”
张兴福脸上挂不住了,骂道:
“说你囊,你还真囊!你不想想,当兵的怎么会理会我们?再说了,等我去办下正式手续来过来,他们得了消息,真藏了银鱼,还不悄悄转移,还会像傻瓜一样等着我们?”
三人去了下一个可疑地点。门虚掩着,是一个木板搭成的工棚。天色已晚,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三人也不声张,推了推木门,没上锁,推门而入。